肩部撞击症的术后康复

上期我们介绍了关于肩部撞击症的康复治疗知识,包括肩部撞击症的发生机制和常用的治疗手段。今天康复汇继续跟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肩部撞击症术后康复训练的内容,以及如何预防肩部撞击症。

肩部撞击症手术后康复

康复在术后即刻开始。为使患者舒适,术后2-7天可使用悬带悬吊,但鼓励早期活动。康复的重点是前屈、内外旋、后侧关节囊的柔韧性和肩胛稳定性。ROM训练应每天进行直至恢复全ROM。随着ROM改善可逐步加入肌力训练,重点是盂肱关节、肩胛胸壁关节的肌力平衡。

不良的练习姿势会影响肩关节的协调性,并使肌肉组织处于不良的长度-张力关系。良好的肩胛胸壁关节功能对盂肱关节的稳定性也很重要。在确定肩袖和肩胛带肌有足够强度以避免撞击之前,所有练习都应保持在水平面以下。只有在获得无痛的活动范围和足够力量后,才可以开始过头动作。在整个康复过程中都要强调动作的矫正,以避免炎症反应及延迟恢复。

术后第一阶段(第0-14天):

目标:控制术后疼痛和肿胀,前屈ROM达°,外旋达60°,独立进行家庭康复计划能够有较轻的日常活动,穿衣能够自理。

治疗措施:Codman钟摆式练习,仰卧位主动辅助前屈、主动前屈,手杖外旋练习,肘下放置毛巾(肩胛平面),侧卧位肩胛松动术,侧卧位肩胛主动活动,侧卧位抗徒手阻力肩胛力量练习,站立位弹力带肩胛回缩练习,三角肌和肩袖等长练习,远端力量练习(腕和肘),理疗(TENS、冷疗等)。

注意事项:练习中的疼痛过头运动搬动重物

晋级标准:前屈达°外旋达60°独立进行家庭康复计划疼痛得到控制

术后第二阶段(第2-6周):

目标:全范围ROM,患侧上肢肌力达到4级可以独立进行低强度日常活动(与术前功能水平相适应),恢复抬臂小于90°时的正常的肩肱节律。

注意事项:在达到适当的ROM和力量前避免过头动作避免疼痛的ROM

晋级标准:疼痛和肿胀已减轻到最轻程度达到全范围关节活动患侧上肢肌力达4级小于90°抬臂时肩肱节律恢复正常

术后第三阶段(第6-10周):

目标:全范围ROM,达到正常肌力(5级),改进灵活性(患侧与健侧相同),在整个活动范围内肩肱节律正常。注意事项:避免治疗性练习和日常功能性活动中发生疼痛在获得足够灵活性和肌力前避免体育活动

晋级标准:全范围被动关节活动上肢全部肌群肌力5级良好的柔韧性整个ROM范围内肩肱节律正常无痛的主动关节活动度术后第四阶段(第10-14周):

目标:等速肌力大于健侧肌力的85%(内外旋),在术前能参与的所有日常活动中无疼痛,达到日常生活与工作对功能性力量、柔韧性和耐力的要求。注意事项:避免治疗性练习和日常功能性活动中发生疼痛在获得足够灵活性和肌力前避免体育活动

肩部撞击症的预防

处理“上交叉综合征”

过于紧张,张力过大的肌肉:胸段伸肌-胸椎后凸-头向前、胸大肌/胸小肌-圆肩、上斜方肌-肩上提、肩胛提肌-肩上提、咀嚼肌/翼状肌、胸锁乳突肌-颈椎前凸增加、斜角肌-颈椎前凸增加、枕骨下肌-头过伸、上肢屈肌群-圆肩。

过弱的肌肉:上肢伸肌群、中/下斜方肌、前锯肌-翼状肩胛、菱形肌、颈深屈肌群。

保持健康的姿势

姿态有时又是下肢结构出现问题之后上肢才会进而出现反馈,当骨盆在中立位或是稍微前倾的情况下胸椎会维持正常的生理曲度,平常的坐姿可以在下背部选择垫一个垫子(枕头)来维持腰椎的曲度,保持上肢的生物力学完整。

“肌筋膜链理论”的助力

上交叉综合症也跟呼吸模式不正常有关,在呼吸时持续性的提肩运用到导致上交叉综合症更加严重的肌肉进行呼吸。驼背姿势又会使膈肌处於紧张缩短状态,形成恶性循环。

在某些情况下,紧张缩短的髂腰肌会使膈肌的做功减少,人体被迫过度使用其他辅助呼吸肌,如前锯肌等,造成上肢肌力不平衡。

“关节相间理论”的助力

相邻关节灵活性、稳定性的不足会增加相应的负担,长期如此会造成问题。

胸椎灵活性训练

目的:增加两侧胸廓螺旋线的旋转灵活性(胸椎天生稳定性有余而灵活性不足)。

要领:一肘关节在肩关节正下方,另一手放腰上,骨盆座在脚后跟上,吸气时不动,呼气时转头再转动胸廓。

组数:3组,12-15次。

使用泡沫轴,置放于胸椎(简单理解:中背-上背)部分进行滚压,改善胸椎灵活性。

放松、松解颈后上部软组织

松解胸小肌

放松背阔肌

咀嚼肌按摩松懈

自我牵伸

核心训练

分离牵引(向下)

尾端滑动

向后滑动

肩胛骨上旋(包含肩胛胸壁关节松动和前锯肌牵伸)

肩锁关节松动

本文编辑:Emma

本文系作者投稿,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投稿请发送到邮箱:tougao

kangfuhui.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snto.com/zcmbjc/1122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