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门口享受高水平医疗服务

临床研究白癜风专家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790/

本文转自:衢州日报

在家门口享受高水平医疗服务

——衢州二院“山海”提升工程工作纪实

  记者赵凯怡通讯员姜丽文/摄

  为助推山区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年3月,浙江省卫健委实施医疗卫生“山海”提升工程。

  这一年,医院(简称“衢州二院”)继续紧紧围绕“山海”提升工程开展工作,充分发挥浙江大医院(简称“浙大二院”)下沉专家作用,医院服务能力。

  专家下沉,医疗水平不断提升

  今年2月,家住衢江区上方镇的徐女士经历了一场“劫后重生”,那场惊心动魄的接力抢救让她和家人至今心有余悸。

  当时,徐女士突发胸闷气闭,被家人紧急送至衢州二院医共体杜泽分院救治。杜泽分院急诊科医生接诊后发现徐女士病情进展迅速,随后出现口唇紫绀、意识丧失,可能危及生命,遂立即启动医共体上下转诊绿色通道,一场生命的接力赛就此展开。

  被送到总院的徐女士已呈浅昏迷状态,呼吸浅促、面色紫绀,急诊医护人员迅速为其实施气管插管术,术后即刻送入重症医学科予以生命支持。此时,徐女士已伴有严重酸中毒、通气不足、内环境紊乱,气道峰压明显升高,潮气量严重不足,循环不稳,心律不稳,呼吸机、心电监护仪的刺耳高频警报声在监护室中回荡。

  浙大二院下沉衢州二院担任副院长的李珉第一时间赶赴抢救现场。了解病情后,李珉考虑徐女士为“哮喘持续状态,闭锁肺综合征”,是支气管哮喘危重临床型。患者气道完全痉挛,两肺听不到任何呼吸音,在呼吸机大力度的支持下,潮气量只有50毫升~60毫升,不能维持氧合,只能通过呼吸皮囊手控呼吸,勉强维持外周氧合。

  “异丙肾上腺素1毫克静推,丙泊酚20毫升缓慢静推,手动鼓肺……”李珉沉着冷静地下抢救医嘱,重症医学科医护团队密切配合,分工落实深度镇静、肌松、大剂量激素冲击、支气管扩张等抢救措施,不断调整呼吸机参数。经过一晚上的努力,各项仪器显示徐女士气道痉挛相对缓解,通气功能改善,生命体征稳定。次日,徐女士的生命体征逐渐稳定,10天后康复出院。

  这场生死时速的接力救治,充分展示了衢州二院医共体救治急危重症患者的综合实力,得益于医共体建设后总院与各分院之间通畅的双向转诊通道和快速的上下联动,更依托于“山海”提升工程的有力帮扶。

  据悉,今年1月至10月,浙大二院共派驻常驻专家31人次,其中高级职称19人,中级职称12人,担任副院长1人,执行科主任2人,直接帮扶科室19个。下沉医生通过教学查房、专家门诊、疑难病例讨论、手术带教等方式发挥传帮带作用,累计门诊服务患者人次,手术台次,查房人次,带教培训次。

  临床上,开展了重症超声、纤维支气管镜下经皮气管切开术、肛肠科NOSES手术、心血管内科射频消融术等多项新技术。在科研方面,获得市级以上课题项目数11个,广大医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科研积极性得到显著提升。

  数字赋能,积极探索远程医疗

  今年8月,六十多岁的张大伯在家中突然倒在地上、呼之不应,医院时已经反应迟钝、神志模糊、吐词不清,左上肢肌力0级,左下肢肌力1级,被确诊为右侧基底节区脑出血,情况危急。

  “当下的抢救时间尤为宝贵。”衢州二院脑科中心副主任医师廖晓悦第一时间与患者家属进行病情沟通,并邀请了浙大二院神经外科专家刘凤强远程会诊。

  通过视频交流详细评估张大伯情况后,刘凤强建议采用“睿米”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机器人精准引导下的颅内血肿清除术。该设备是浙大二院在衢州二院投放的国内先进的手术机器人设备,并架设了5G高速通信连接。

  “它将医生的经验与机器人技术中的定位准确、动作精细、运行稳定、操作精度高、工作范围广等特点有机结合,可以避免人工操作的缺陷。两院专家可以实时沟通,远程实施手术。”刘凤强的建议得到患者家人的同意。

  由于脑部血管非常纤细,神经丰富;同时由于脑部手术对精细度要求极高,术中指导过程中的一个轻微的延迟都可能产生不堪设想的后果,这些都给手术增加了难度。在刘凤强的现场指导下,衢州二院脑科中心团队运用“睿米”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机器人,为患者成功实施了颅内血肿清除术,术中无明显出血及其他并发症,术后复查CT显示血肿完全清除。其间,衢州二院脑科中心团队通过5G网络和远程操控系统,与浙大二院神经外科实时沟通。

  衢州二院脑科中心主任余成说,神经外科机器人+5G通信技术的应用,从“遥规划”成为“遥操作”,真正实现远程操控机器人实时手术,“对患者来说,不论多远的距离都能归为零,让更多的本地患者在家门口享受高水平、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通过数字化的形式,医院技术的同质化推广。未来,不需要专家出现,或成为常态。”刘凤强认为,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患者不动,让数据和资源流动,横亘在城乡间的医疗鸿沟,有了能被跨越的全新可能。

  精准帮扶,提升“”服务能力

  医疗卫生“山海”提升工程制定了名为“X”的提升目标,医院胸痛、卒中、创伤三大急救中心救治能力,做强做优区域影像、病理、检验三大共享中心及重点帮扶4医院管理及公共卫生服务能力,“X”指鼓励各地在完成省定目标任务基础上,结合实际探索自主合作内容。

  李珉介绍,对照医疗卫生“山海”提升工程任务,在浙大二院常驻专家的长期帮扶下,衢州二院胸痛、卒中、创伤三大急救中心救治技术持续提升,不断提升县域危急重症救治能力和抢救成功率。今年1月至10月,胸痛中心的时间窗内STEMI(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接受早期再灌注治疗比例达%;急性缺医院60分钟内接受静脉溶栓的比例较往年提升,年1月至10月比年同期提升5.2%;严重创伤患者抢救成活人数占抢救总人数的比例达93.5%,部分医护人员在下沉专家指导下开展中国创伤救治师资培训,并通过认证。

  区域影像、病理、检验三大共享中心不断优化,进一步推动基层检查、上级诊断、区域互认,提高患者就医体验感。其中,病理中心直接由浙大二院病理科主任常驻指导工作,今年1月至10月,病理中心制片优良率为99.6%,符合病理中心制片优良率和提升幅度达90%的要求,且较年同期提升了0.5%。

  “目前,围绕县域疾病特点和转外就医较多的病种,康复医学科、血液内科、病理科、风湿免疫科是重点帮扶的临床专科,着力提升专科技术能力和质量水平,持续强医院的引领带动作用。”李珉相告,康复医学科是浙大二院的强项专科,已在衢州二院开展肌骨超声下肩关节注射松解术、肌骨超声下肉毒素注射、中医穴位埋线减肥等新技术;风湿免疫科不仅有常驻专家,而且浙大二院风湿免疫科主任、浙江省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会长吴华香每月也会定期到衢州二院坐诊,就疑难病例的诊断和治疗进行指导。

  “为提升衢州二院管理和公共卫生服务两项能力,浙大二院还委派医务、院感、护理等职能科室人员,医院管理工作的联系指导,医院传染性疾病的早期筛查、精确监测、精准诊断和规范治疗。”李珉说,下沉专家帮助衢州二院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和技术规范,对科室管理和临床操作技术做进一步的规范指导,与受援科室严格落实一对一“师带徒”要求,今年以来共与24名医生结对成为师徒教学关系。此外,浙大二院还多次派出管理专家前往医院评审管理指导。今年8月,衢州二院顺利通医院等级评审。

  李珉表示,接下来,浙大二院将根据衢州二院发展建设的实际需求,加大学科帮扶力度,及时组织相应专科专家下沉,切实帮扶有需求的科室,积极探索数字化智慧医疗模式,提升托管科室专科的技术能力和质量水平,并以管理人才下沉、人才上挂培医院管理能力,医院精细化管理和创新发展。真正实现“输血”与“造血”,不断提升衢州二院医疗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让周边百姓在家医院同质医疗服务。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snto.com/zcmbzz/1516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