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是需要补钙的重度人群,尤其是孕妇和哺乳期,缺钙更为严重。
缺钙症状主要有:
新生儿缺钙━━低钙性惊厥。
婴幼儿缺钙━━烦燥、好哭、纳呆、夜间惊跳、佝偻病、鸡胸“0”型“X”型腿。
青少年儿童缺钙━━骨骼发育不良。
孕妇缺钙━━腰酸背痛、手足麻木、肌肉抽搐、妊娠高血压、产后牙齿松动、骨盆、
关节疼痛。
婴幼儿正是身体长得最快的时候,骨骼和肌肉发育需要大量的钙,因而对钙的需求量非常大。如未及时补充,2岁以下尤其是1岁以内的婴儿,身体很容易发生缺钙。除此原因外,早产儿、双胞胎及经常腹泻或易患呼吸道感染的婴幼儿,身体更容易缺钙。判断宝宝是否缺
钙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观察:
出汗缺少维生素D会使宝宝出现与室温、季节无关的多汗,出汗又多在入睡后的后半夜,多为头部出汗。宝宝因汗多而头痒,躺着时喜欢磨头止痒,时间久了,后脑勺处的头发被磨光了,就形成枕秃圈(医学上称环形脱发)。
精神烦躁宝宝烦躁磨人、不听话、爱哭闹、对周围环境不感兴趣、不如以往活泼、脾气怪等。
睡眠不安宝宝不易入睡,易惊醒、夜惊、早醒,醒后哭闹难止。
出牙晚正常宝宝4~8个月开始出牙,而有的“缺钙”宝宝到1岁半时仍未出牙。
前囟门闭合晚正常宝宝1岁半前囟门闭合,“缺钙”宝宝则前囟门宽大,闭合延迟。
其他骨骼异常表现 方颅;肋缘外翻;胸部肋骨上有像算盘珠子一样的隆起,医学上称作“肋骨串珠”;胸骨前凸或下缘内陷,医学上称作“鸡胸”和“漏斗胸”;当宝宝站立或行走时,由于骨头较软,身体的重力使宝宝的两腿向内或向外称”X”形腿或“O”形腿。
免疫功能差宝宝容易发生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腹泻等疾病。
如果观察到宝宝在以上项目中占了2~3项以上,医院,明确宝宝是否患了佝偻病,以便及时治疗。
孕妇与哺乳期妇女对钙的需求最高,胎儿与婴儿所需钙量由母亲来提供,最初怀孕3个月,胎儿对钙的需求量不大,但在第4个月开始胎儿生长需钙量增加,如不良饮食习惯,钙摄入不足可造成钙缺乏状态。胎儿与婴儿所需的钙则从母亲储备中获取。一般分娩后丢失8~10%的含量,授乳期妇女一年可丢失7~10%的骨量,容易发生骨质疏松症。孕期特别需要多食钙质,~mg/日有助于胎儿骨骼的形成,同时也可防止孕期高血压综合征,避免胎儿早产或体重过轻。
奶水中的钙直接来自于母体的骨骼,而不是直接来自食物的钙。在哺乳期,母体身体的营养优先提供给奶水,母体的骨骼会发生脱钙,这些钙质通过奶水提供给婴儿。母体通过进食,重新摄取钙质补充进骨骼组织。其实其他营养物质一样,比如蛋白质,也是母体分解自身组织提供的,而不是吸收食物营养后从血液中直接提供的。月子期间得病很难治疗,就像先天性疾病一样,道理就是因为上面的原因:母体在月子期间,可以说几乎整个身体从物质上都换了一遍。因此,奶水基本不会缺钙,而母体却可能因为缺钙引起疾病,所以补钙时主要是给母亲补钙,应该选适合母体吸收的,而不是适合婴儿吸收的钙片。如果母体不缺钙,可以不吃钙片的,如果缺钙,会有一些症状的,主要表现是无外伤的腿疼痛、关节痛、抽筋等。如果需要补钙,应当配合维生素D一起服用,效果才会较好。
众所周知,在不同年龄和生理状况下,对钙需求不同,所以补钙的方法也应有所不同:
1.婴儿期
一般4个月以内婴儿,每天母乳所提供的钙质可完全满足婴儿的生理需要。目前未见任何母乳喂养导致婴儿缺钙的报告。根据我国的平均母乳喂养量推算,4个月以内婴儿每日钙质摄入量可达mg。目前,对6个月内婴儿的钙质适宜摄入量(AI)值确定为mg/d。
对于以牛奶为主的配方膳食喂养婴儿,建议增加钙质摄入,因为与母乳相比,牛奶中钙磷比值较高,磷的摄入量增加,妨碍钙吸收,可降低血清钙。故AI值调整为mg/d。
2.儿童青少年骨骼快速发育期
儿童时期需要钙主要用于骨骼的生长和矿化。现有的研究已证实骨量累积的90%发生在20岁前,10%发生在20~30岁(即骨峰值期)。之后,骨量每年下降总量的0.7%。从儿童期起保证足量钙质摄入和规律运动,有利于获得理想的骨峰值,对预防和延缓骨质疏松症十分重要。目前对儿童、青少年依年龄不同推荐AI值从~mg/d不等。常见的补钙剂碳酸钙因过多消耗胃酸,不适合胃酸缺乏及胃功能差的儿童。
3.妊娠和哺乳期
妊娠期女性钙质需要量明显增加,推荐AI值为~mg/d。在哺乳期,母乳的钙含量较稳定,国内调查显示母乳的含钙量平均为~mg/L,以哺乳妇女每日平均泌乳ml计算,每日母乳中钙含量最高达mg。膳食钙摄入不足不会影响乳汁的分泌量,但母体骨胳中的钙将被动用,以维持乳汁中钙含量的恒定,使母体的钙贮存将减少。故哺乳妇女应增加钙的摄入,推荐AI值为mg/d。产后妈妈母乳喂养,给宝宝补钙不如先给自己补钙,那样母乳里钙含量也高。
儿童、孕妇及哺乳期专用钙剂——维D2乳酸钙片/拜美力
更多的健康与用药小知识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