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疼痛可能是由哪些原因引起的?流感?关节炎?疲劳?
为什么会身体疼痛?造成身体小范围痛的肌肉疼痛通常是由于过度用力导致的,比如搬重物导致的胳膊痛。或者是因为小伤导致的,比如摔倒的时候擦伤胳膊。但如果出现全身疼痛,则更可能是由感染、疾病或服用的药物而引起的。
1.疼痛的原因:流感流感来袭时,会导致发烧和呼吸不畅等,也会导致肌肉疼痛,尤其是背痛、腿痛和胳膊痛。流感通常持续一周左右,便能自愈,如果没有,建议你去就医咨询。
如果肌肉疼痛的同时,还伴随着其他健康问题,如:感冒、咳嗽一直不好等,也建议您咨询医生是否患有其他疾病。
2.疼痛的原因:甲状腺功能减退这由于甲状腺不能够分泌足量的关键激素而导致的疾病,它会引起肌肉和关节疼痛、以及肿胀和压痛。它还会让人非常疲惫,出现记忆障碍、脱发、皮肤干燥、高胆固醇、心动过缓等问题。
通过简单的血液测试即可诊断是否有甲状腺疾病,如果确实是这样,则可使用药物来代替缺少的激素。
3.疼痛的原因:血液流动障碍如果出现手臂痛或者脚痛,可能是因为肌肉无法获得足够的血液而引起的,医学上称这种现象为“跛”。一开始,你可能只会在运动时发现这种情况,但随着时间推移,你可能在坐或行走时出现这种症状。这通常是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也就是血管中有阻塞,造成血液无法流动向肌肉。
4.疼痛的原因:红斑狼疮这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即身体免疫系统会错误攻击自身的组织和器官而造成损伤。如果狼疮造成了关节或肌肉损伤,则可使它们变得僵硬,移动的过程中会感到疼痛。
这种疾病无法治愈,但通过药物和某些锻炼可以控制症状。患者需要通过跟医生沟通后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
5.疼痛的原因:类风湿性关节炎这也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对关节影响较大,可以导致骨量流失,也可引起疼痛和全身炎症,而且关节会出现膨胀并变成奇怪的形状。
类风湿性关节炎虽没有办法治愈,但能通过药物治疗和物理疗法缓解症状。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手术来修复受病变的关节。
6.疼痛的原因:皮肌炎这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会造成肌肉和关节疼痛,引起眼睑上出现痛、痒、红色或紫色的皮疹。也会使指节、手肘、膝盖和脚趾上出现皮疹斑点,也会使皮肤变得干燥、头发变得稀薄并导致指甲周围皮肤肿胀、发炎。
皮肌炎可能是由感染、药物或癌症引发的。虽然无法治愈,但能够通过药物和物理疗法来控制症状。
7.疼痛的原因:纤维肌痛这种疾病会引起关节和肌肉疼痛,并会影响患者的睡眠、心情以及记忆力。科学家认为当大脑接收到正常、轻微疼痛的信号但错误的将不好的感觉恶化时,会发生这种疼痛。这可能是由于疾病、手术的心理压力大引起的。
缓解此种疼痛的方法主要有:按医嘱服用药物,以及运动和使用放松技巧如瑜伽等。
8.疼痛的原因:多发性肌肉炎当病毒或免疫系统障碍等致全身肌肉出现炎症时会导致多发性肌肉炎,尤其会出现在腹部、肩膀、手臂、臀部和心脏等部位的肌肉上。随着时间的推移,肌肉会开始分解,人将难以完成吞咽或呼吸等动作。
建议使用药物减轻炎症、抑制免疫系统或通过物理治疗方法恢复肌肉力量。
9.疼痛的原因:慢性疲劳综合征这种情况的主要症状是极度疲劳(疲劳),而且原因不明,休息也不能改善症状。并且在运动或精神紧张时,症状会更加严重。还有可能出现肌肉疼痛、记忆障碍、喉咙痛、关节痛和头痛等症状,并影响睡眠。
慢性疲劳综合征无法治愈,但药物和物理治疗有助于控制症状。
10.疼痛的原因:风湿性多发性肌痛症这种疾病在上午较为严重,有可能引起肩膀、颈部、手臂、臀部以及大腿疼痛、僵硬等。患者还可能出现发烧、疲劳、体重减轻、抑郁、没有胃口等症状。
医生们认为有某种基因的人患这种疾病的可能性更高,而且环境中的一些因素如病毒等也可能是导致这种疾病。使用类固醇药物可以减轻疼痛和炎症,但是症状消失后也有可能会复发。
11.疼痛的原因:落基山斑疹热这种疾病是由细菌R.rickettsii导致的,通过蜱虫叮咬传播,大部分症状与流感类似--发烧、发冷、头痛、恶心、失眠、肌肉酸痛等。几天后患者的手腕和脚踝处可能出现不发痒的皮疹,之后皮疹会向身体其他部位蔓延。
可以使用抗生素来进行治疗,并且越早开始治疗越好。如果不及时治疗,有可能导致肺、心脏和大脑出现炎症,进而导致肾衰竭。
12.疼痛的原因:莱姆病这种疾病也是由蜱虫叮咬传播细菌而引起的,它可以导致发烧、寒战、乏力、全身酸痛、头痛等。还会导致"靶心"状的皮疹出现,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扩大,直径可达约30厘米。并且出现的皮疹不止一个,也不一定会出现在被叮咬处。
使用抗生素可以治疗莱姆病,但有些人在用药后仍然可能有疼痛或疲劳的症状。
13.疼痛的原因:药物他汀类药物是用来控制高胆固醇的药物,约有30%服用这类药物的人出现过肌肉疼痛。如果确定是由药物导致的疼痛,可以咨询医生是否有其他可替代药物或方法。
问上医“问上医”是首个顶尖的用美国家庭医生智库为千万中国人提供权威、专业、一站式精准健康管理服务的智能平台。每个健康解决方案均来自美国家庭医生智库,有科学依据。千万用户之选,值得信赖!看病前,先问上医;看病后,再问上医!问上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