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关节功能障碍

肩关节功能障碍1、肩关节半脱位

肩关节半脱位(GHS)又称不整齐肩,在偏瘫患者中很常见。表现为肱骨头在关节盂下滑,肩峰于肱骨头之间出现明显的凹陷。GHS可能于偏瘫患者的肩痛有关,可合并臂丛神经损伤,是上肢预后差的标志。

①临床表现

肩关节半脱位并非偏瘫后马上出现,多于病后头几周开始坐位等活动后才发现。早期患者可无任何不适感,部分患者当患侧上肢在体侧垂放时间较长时可出现牵拉不适感或疼痛,当上肢被支撑或抬起时,上述症状可减轻或消失。随着时间的延长可出现较剧烈的肩痛,合并肩关节受限者较无半脱位者多。

②查体触诊法:患者取坐位,双上肢自然下垂于体侧,检查者用示指触诊患侧肩峰突起和肱骨头之间的距离,以其间可容纳的横指数表示脱位的程度。③康复

A、仰卧位时,患侧肩胛骨下垫枕,使其处于前伸位,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后,腕关节和手指伸展;患侧卧位时,患侧肩前伸,前屈,伸肘,前臂旋后;健侧卧位时,患侧肩和上肢充分前伸,肘关节伸展。

B、应在不损伤肩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的情况下进行,被动活动肩关节时,弛缓期肩关节有被动活动范围要控制在正常活动度的50%,随着肌力增加,关节活动度增加,无论在治疗中,还是在日常生活转移过程中,治疗师及家始终应牢记加强对患肩的保护,千万不可牵拉患侧上肢,以防加重脱位,造成肩痛,增加治疗难度。

C、易化上肢近端的控制能力,抑制远端痉挛

2、肩手综合症

肩手综合征(RSD)是指患者患手突然浮肿疼痛及肩关节疼痛,并使手功能受限。因疼痛较重并发孪缩,成为康复的阻碍因子,引起肩手综合征的疾病:中风,心梗,颈椎病,上肢外伤,截瘫,肺疾病,肩关节疾病,还有原因不明者。它可以是原发的,但也可由不同因素促发,如轻微的周围神经损伤及中枢神经障碍,急性中风和脊髓损伤,内分泌疾病和心肌梗塞都可引起RSD。RSD是引起残疾的主要原因,它通常影响一个肢体,但也可影响多个肢体或身体的任何部分,仅有1/5的病人能够完全恢复以前的活动。

①临床表现

第Ⅰ期(早期):患手骤然出现肿胀:水肿以手背明显,包括掌指关节和手指,皮肤皱纹消失,水肿处柔软膨隆,向近端止于腕关节,看不清手上的肌腱。手的颜色发生变化,呈粉红或淡紫色,尤其是患臂垂于体侧时更明显,手温热,有时呈潮湿状,指甲较健侧白或无光泽。

第Ⅱ期(后期):若早期没有进行正确的治疗,症状会越来越明显,疼痛加重,直至不能忍受任何对手和手指的压力。X线检查可出现骨质的变化。在背侧腕骨连接区的中部,出现明显坚硬的隆凸。

第Ⅲ期(末期或后遗症期):未治疗的手变成固定的典型畸形,水肿和疼痛可完全消失,但关节活动度则永久丧失。

②治疗物理治疗:冷热水浴、旋涡浴、蜡疗、按摩、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超声、生物反馈、针灸等均可用于治疗3、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综合症

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综合征(RSDS)是以四肢远端严重疼痛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成人多见,主要症状为疼痛、自主性功能不良、水肿、运动障碍及营养不良与萎缩,症状常于损伤后几小时内迅速出现,也可于伤后数天或数周逐渐出现,并持续数周至数年。

①临床表现

1.急性期

为创伤后疼痛期。主要表现为患肢灼性痛和血管收缩紊乱,受累肢体充血、水肿、损伤区皮温改变,X线可正常亦可显示斑片状骨密度减低,如未经处理3~6个月可进展至2期。

2.营养不良期

突出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软组织肿胀、皮肤和关节增厚,肌肉消耗并发展为皮肤僵硬。

3.萎缩期

以活动受限、肩手综合征、手指屈曲、蜡样营养不良样皮肤改变和易碎甲脊为特征,X线可见严重骨质脱失。

②治疗1.理疗

冷湿压迫、热疗、蜡疗、星状神经超声疗法、针灸电针等疗法简便易行,可直接改善肢体活动功能。经皮植入电极刺激神经可选择性地刺激较大的有髓神经感觉纤维,激发抑制系统而止痛。

2.药物或手术治疗

(1)交感神经阻滞或切断术适用于有皮肤改变或持续活动受限伴交感神经依赖性疼痛的患者。①局麻药或硬膜外阻滞上肢受累可封闭星状神经节以下的神经节。②药物最先应用的药物是胍乙啶,上止血带20分钟后局部静脉注入胍乙啶,使之中和去甲肾上腺素,均取得疗效。③手术对多次交感神经阻滞有效但作用时间短暂者,可考虑做交感神经切除。

(2)糖皮质激素皮质类固醇对RSDS有明显疗效,特别对那些拒绝或不能忍受交感神经阻滞疗法者。

(3)硝苯地平是一种钙离子拮抗剂,可松弛平滑肌,增加周围血循环,能对抗去甲肾上腺素的作用,不但可止痛而且可稳定血管运动。

河南康乃馨居家养老照护服务中心:

医养结合度专业照护老人,无陪护病房,居家照护,医院陪护,慢病康复。

----

公司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snto.com/zcmbzl/117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